close

 

要了解一個時代,與其去翻一大堆的歷史書,倒不如去翻閱當時作家著作的小說散文。

眾多作家注重的是身邊發生的大小事,還有影響自己的社會現象,由此獲得靈感,借助各具特色的文筆,將他們所生活的當下,展現在世界面前,更甚者如果能在未來留存下來就更好了。

而能保留至今的眾多文學作品,一向都有個特點:直到現在仍能深刻影響世人。

 

赫塞說過,若是自己的作品在未來的50年間逐漸消聲匿跡,那就讓他隨時間的長河流逝而去吧。

 

一本當代爆紅的輕小說可以在一時之間影響世界,但真正能影響到永遠的,通常就是不論何時都能引發人們共鳴的『文學作品』。

 

因此接著就要來說說那個Wolfgang Borchert,短命但影響力深刻的德國作家。

想想我也被他荼毒了快一年……不提他真是對不起我自己(。

 

Borchert是廢墟文學(泛指描寫二戰後德國殘破景象的文學主義)的代表之一,人生雖短(1921~1947,但其平易近人而寓意深刻的短篇小說深受世人喜愛。

若想要探究德國文學,入門作品通常會挑選Borchert的短篇小說。

跟其他國家不一樣的是,德國文學更多是在探討社會現象。

 

激進地反體制的狂飆運動;沉澱之後想要追求理想,遁世的浪漫主義;少談政治,多聊日常以避免不必要災厄的三月前期(Vormärz);受到工業革命影響,同情工人階級的寫實主義;起因於精神及認同問題,醉心於哲學的德國人又發展出了自然主義;受戰爭影響,眾多主戰反戰的社論文章作品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二戰結束後為了要讓德國人去面對自己也參與納粹暴行的事實而出現了記憶文學。

 

總的來說,就是這麼一回事,德國文學的主基調就是那麼陰沉,畢竟這也跟他們國家的歷史演進有關。

 

Borchert的作品發表年份跟歷史年表比對一下,再仔細去品嘗他的作品,就會發現到他許多短篇小說真正的意涵,深刻地直指出當時德國社會的現象。

 

拿最知名的Das Brot(麵包)來看,實際上就是在說當時德國食物短缺的情況,連麵包都要好好珍惜,不能一下子吃光。

另一部同樣有名的作品An diesem Dienstag(在這星期二),藉著眾多主角相關的人物,敘述他們在這星期二的遭遇,以側寫出主角的經歷還有悲劇。

其中這些人物,又分別顯示出了德國不同地方,但實際上又一樣的社會景象--戰爭時的教育、與蘇俄的戰爭陷入膠著、盲目的人們、不幸的人們。

 

雖然受到戰爭影響導致整體作品灰暗的主基調,看完之後的心情會變得很沉重,但也是有些給予人希望的作品。

像是Nachts schlafen die Ratten doch(老鼠晚上會睡覺),一個老爺爺開導一位因為戰爭失去弟弟的小男孩的故事,在文末傳遞滿滿的正面能量。

 

Borchert的作品是很值得一看的,縱然戰爭帶來的盡是絕望,其中必有希望之光。我常在想如果這傢伙活久一點的話,不知道還會再創造出甚麼作品。或許會變得像Siegfried Lenz一樣的作家吧,那麼早就去逝真的很可惜。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心情隨筆 挖坑獸出沒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八朔 的頭像
    八朔

    夏よ、熱くなれ

    八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